浙江深大智能

传统产业转型创意产业 打造全新产业模式

时间:2011-11-02 01:42:41


上一篇:聚焦2011第四届中国(温州)网络旅游节

下一篇:支付宝牵手游务通 智慧旅游再添新动力

  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颇受关注

  新概念新视角探求创意产业新模式


  10月26日晚,2011上海国 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在申城着名的红坊创意产业集聚区拉开帷幕。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创意盛事之一,本届活动周以其丰富多彩的展会、论坛、大赛、工作坊等 活动,不仅成为国内创意企业展示丰硕成果、宣传和交流的平台,而且以其新概念、新视角,探求发展新模式而受到国内外创意机构和专家的关注。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创意”从概念到实践、从西方到中国,走过了不断寻找自我的蹒跚之路。同样,上海的创意产业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本地 特色的发展之路,如率先在全国开创的创意园区建设与历史保护建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自2005年活动周创立以来,上海乃至全国的创意产业发展一直保持高水 平增长,创意时代的来临,使得技术和资本已经不再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要素,“创造无形价值并主导经济运转”已成为趋势。时至2011年,在创意产业高歌 猛进的同时,如何以文化为源泉、科技为支撑、产业为依托、“探求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自然成为本届活动的重要内容。


  记者注意到,在本次活动重点举办的“四大展”--上海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海国际主题乐园产业展览会、创意生产力上海设计新模式展、红坊ZAI设 计展中展示的“创意生产力”的主题理念,探索创意与科技、文化、市场和制造业融合的新的产业之路,不仅对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将 给全国产业界转型升级带来启迪。


  前瞻

  主题乐园将面临

  新的竞争格局


  据普华永道研究报告数据,中国内地今后五年在娱乐及媒体方面的收入将达到1330多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据统计,中国内地 现有各类主题乐园及影视基地共约3000多家,每年吸引游客数亿人次,每年新增投入200多亿元,游乐产业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但另方面,一半以上的 乐园经营效果不够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大部分项目同质化,缺乏特色,缺少差异化和原创内容。


  随着迪斯尼项目落户上海并正式启动,上海迪斯尼首期投资就达245亿元。这预示今后数年中国的主题乐园产业将面临主题创新、技术升级、引进消 化、重组兼并的竞争格局。一方面,国内主题乐园在整合资源、提升价值、对接需求、促进交易方面迫切需要创出新模式,这无疑为国内主题乐园投资运营商带来契 机,同时,也将为国际上特色主题乐园项目进入中国,以此开发经营的机构带来巨大商机。


  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主办方这次特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主题乐园展,旨为主题乐园上下游全产业链集中展示交易。华特迪士尼、上海游艺工程公司、深大智能科技、杭州创意设计中心、河马动画、水晶石、动景展示等主题乐园配套产业纷纷到场。展览特别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了联动,作为中国主题乐园转型提升的助推器,数码技术、3D4D视像技术、影视动画、智能化技术、规划设计、主题演绎这些创意要素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据悉,在主办方组织下,数百位中国主题乐园方面的投资商、集成商,商业及旅游地产方面的投资商、开发商以及文化创意旅游方面的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人将来到现场,与国内外参展的各类主题乐园投资运营商进行投融资及合作开发经营的路演和洽谈。


  战略

  看传统产业

  如何转型创意产业


  在上海红坊创意聚集区举办的“创意生产力上海新模式展”,通过典型案例,突出展示上海创意产业近年来所呈现出的新气象新趋势。其中,“创意设计 与传统产业链的融合增值模式”、“以设计为核心打造自主品牌的跨界经营模式”、“创意商品化的全产业链打造模式”、“融合型平台服务体系和运营模式”等二 十种全新的模式,大有战略性和前瞻性。


  比如,以实业为依托的大型企业集团--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上世纪90年代,面临产业转型,厂房闲置的困扰,创意产业园的模式成为其突围 的一种方法。其间上海纺织走过从闲置厂房的简单租赁到都市型工业楼宇转而发展为创意园区的曲折道路。可以说经历了“简单出租养人经济、适度改造补贴经济、 工业园区规模经济、创意园区时尚经济”的四个发展阶段。到2005年,上海纺织所打造的创意产业园区在此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集团 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产业特点和优势,把“设计理念”、“时尚产业”与之结合形成了符合现代纺织业发展需要的完整产业链,很快组建了时尚产业发展公司,把上海 纺织旗下的服装服饰品牌开发、“一节一周”(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时装周)、会展服务以及有一定规模、形象和影响力的时尚创意园区等优质资源,全部集 聚起来,进行集中打造、集成运营。


  在形成向高端发展的产业平台中,上海纺织成为由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载体。如不惜重金打造的高端服饰品牌Prolivon,而EY作为潮流 服饰品牌,在年轻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借助上海时装周和上海国际服装服饰文化节平台与世界接轨,将传统制造业与纺织时尚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为扩大上海纺织发展时尚产业的影响,时尚公司还积极探索与有关专业机构合作,今年已携手现代人剧社、M50表演工作坊,联合制作出品了百老汇的经典 名剧--《我会在半夜之前回来》,以及原创献礼话剧《国家安全》,在创意产业中又向新领域迈出了大步。


  申城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从由原春明粗纺厂即今天的M50创意产业集聚区初露端倪的,11年弹指一挥间,可喜的是,今年7月20日,M50再次进行改制,正式易帜为上海M50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家园区变为一家创意企业,这在上海创意企业组织架构中堪称首家。


  联合

  长三角创意产业大协作


  创意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方兴未艾。由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性和协作性,使得长三角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构建、模式机制、发展要素等存在高度的互补性。记者注意到,身边就有很多“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的典型案例,比如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正在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打造昆山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在当地政府每年投资5000万作为设计扶持基金的前提下,引入上海优秀工业设计企业帮助昆山制造业转型升级。


  所以,本届活动周凭借多年积累的社会与行业影响力,架设起长三角城市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桥梁。昆山、嘉兴、绍兴、义乌等长三角地区经济百强市县将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与上海联动,双方将就设计项目外包、品牌重塑、产业扶持等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同时,在主会场红坊,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意工作坊,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长三角城市,也为上海各区创意产业发展坐堂问诊、出谋划策。


  记者获悉,由上海牵头,一个由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 22个长三角城市及下属区县合作共建的“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已在组建中。此举采用自愿发起、自由参与的“联席会议”运作机制,是跨省域的非官方组 织,不隶属任何部门,旨在加强各联盟成员联系与沟通,相互学习、研究、借鉴文化创意产业新经验、新方法。每年度,由各成员单位共同推选出一个轮值主席城 市,并由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主管部门负责联盟相关工作。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作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的主要发起单位,担任成员招募、事务协调、活动安 排等所有筹备工作。


  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已经举办七年,见证了上海创意产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巨大发展。经过市场化的实践摸索,逐渐走出了适合自身的发展之 路。与历届理念性引导和文化性包装相比,2011活动周更加注重为“产业载体”本身带来的实践价值,力求在活动构成与表现形式上改革创新,全面阐述“创意 生产力”这一核心主题。